En

人才培养特色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6 17:53 点击数: Views

1、进校后有多次机会申请转专业


  进校后,优秀新生可通过考试选拔,入读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投资科学国际接轨实验班、国学精英班、海洋科学精英班等各类特色实验班。


  学生在学习期间如果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有多次机会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能申请转专业。


2、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辅修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学校最长学习时间为8年,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程度较弱的学生延迟毕业,学生只要取得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学校在广东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收费,鼓励同学们珍惜课程资源,提高修读成效。


  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鼓励优秀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位。


3、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工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在“拔尖、卓越、复合”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重点建设六种类型特色实验班30个。各实验班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实行学术导师制、小班授课制、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良好成效。


4、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于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详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我校与北京大学等其他98所高校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6年9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深圳大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五个转变”》为题,单篇推介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和做法,并以《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形式,印发全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转变”表现为:从服务少数创业学生向覆盖全体大学生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对学生创业的后端扶持向全过程扶持转变,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传统创业项目孵化向新兴业态项目孵化转变,孵化更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业态项目;从过去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全面构建与大学相适应的新型创业文化;从主要依靠学校资源向更多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转变,使学生创业项目尽早得到社会的检验和支持。


  创新教育方面,实施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一套创新与创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系统完善又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四类,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专用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近三年共开设241门“创新研究短课”。


  “聚徒教学”为课外实施的以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以“聚徒”教学专题项目为主,辅以各类学院学术活动(如学术沙龙、主题研讨等),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创业教育方面,学校对现有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从意识、品质、知识、技能与实战五个方面构建“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创业教育与训练。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技能;此外广泛开展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以项目、竞赛与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创业素养训练。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由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支持,配备创业导师,选择和培育创业项目,开展集企业孵化、创业辅导和创业实战为一体的创业实践。


5、实施“专业内涵发展工程”,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相结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学校吸纳企业人士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学校结合专业培养质量“国标”标准,以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根本,确立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面向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重点学科,积极开展新专业建设;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重点培育地域优势明显、窗口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着力推动专业认证,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手,逐步提高各个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截至2016年8月,我校已有5个专业参与了行业内专业认证工作。


6、实施“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平台


  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课内外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堂内实践教学。


  学校依托深圳特区产业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协同、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近三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基地16个。


  学校多层次开展专业实践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参与学科实践和科学研究,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和《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等鼓励和资助学生、教师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配套政策,对获奖学生开展学分奖励、推免生资格认定和相关奖学金评定工作,对指导教师开展相应等级论文认定和教学工作量奖励工作。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省部级学科竞赛为牵引,实施一院一赛制,近三年,确立一院一赛项目89项。


7、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实施“双百”品牌课程建设,确立《课程建设指导性意见(2016-2020年)》,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深入持续开展,整体提升我校专业教育水平和专业课程质量;启动通识课程模块化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本科生全人教育和成才环境。截至目前,已遴选88门“通识教育品牌建设课程”和77门“专业教育品牌建设课程”。


8、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提升的长效机制


  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提升,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建立校院两级质量报告制度,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施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完善督导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团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功能,促进教风学风建设;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改革课程考试和考核办法,继续推行过程性考核制和附加题制,强化形成性评价,提高课程平时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全程紧张的良好学风;实行学分制收费,推动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严格实施学生学业预警、退学制度,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引导考生诚信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