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表彰“十一五”期间我市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奖励优秀社科成果,鼓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力作,我市开展了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共评出2006-2010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114项。其中我校教师获奖成果共49项。
优秀学术著作奖
一等奖
熊十力哲学研究(景海峰著)
中国古典文艺学(胡经之、李健著)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研究(钟若愚著)
新加坡为什么能(吕元礼著)
二等奖
移民文化新论(章必功、傅腾霄主编)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原因(袁易明主编)
三等奖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田启波著)
深圳教育史(熊贤君著)
地缘文明(阮炜著)
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徐海波著)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史(魏达志编著)
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庄锡华著)
圣者凡心――王立新讲论语(王立新著)
印度文化论(郁龙余等著)
优秀学术论文奖
一等奖
中介性的存在观和时间哲学范式(张以明)
公共规制中的信息工具(应飞虎、涂永前)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杜婷)
剖析框架过程――网络舆论与媒介报道之间的互动(周裕琼)
一枝藤杖平生事(沈金浩)
中国人国货意识的形成机理:基于国家品牌社群视角(周志民、贺和平、刘雁妮)
二等奖
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KOS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曾新红)
两种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理论导向功能(王晓钧、刘薇、赵富静)
中西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性设想――从茶道建立世界性或国际性的中国哲学的“一期一会”(王兴国)
不同汇率机制下石油价格波动的金融可计算性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李猛)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董立坤、张淑钿)
生存境遇、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徐道稳)
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李均、赵鹭)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钱超英)
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辩证关系(赵宇峰)
三等奖
《太玄赋》作者考辨(问永宁)
电子市场价格分散、信息价值与效率:多视角的分析框架(林旭东)
把组织嵌入社区:对深圳南山区社区党建的考察(陈家喜、黄卫平)
中国协商式民主实证研究(程浩)
论纽约公约与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兼评中国加入< 纽约公约>二十年的实践(黄亚英)
汉代邸报考(黄春平)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黄月细、田启波)
试析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杨茂明)
新人著作奖
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以城市残障人福利实践为视角(周林刚著)
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李明伟著)
新人论文奖
非确定性波动率下的期权定价计算方法(张凯)
中国各省市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刘伟丽)
优秀调研报告奖
二等奖
香港基本法解释机制研究(邹平学)
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民意调查研究(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陈文)
三等奖
香港反对派人士对功能界别制度的主要观点(张定淮)
优秀工具书、志书、教科书、译著、古籍整理类
金融学(曹龙骐)
氛围设计(余晓宝)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和多维视野(何道宽)
特别荣誉奖
中国经济特区史论(陶一桃、鲁志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汪永成)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