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变政策差异为合作优势加快构建大湾区教育的“共同体”——李清泉赴港出席“高校·科创·湾区——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27 00:00 点击数: Views


5月25日,由香港学者协会主办的“高校·科创·湾区——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召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作为主礼嘉宾出席会议。我校校长李清泉出席并作题为《变差异性为合作新优势,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精彩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涉及金融、科创、青年及环保等多方面发展的话题备受关注。在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和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大湾区各大城市如何调适融合以突破发展瓶颈?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支撑一流湾区建设?本次研讨会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及相关人士,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在大湾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李清泉在演讲中首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指明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发展的三个共识:一是大湾区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的生成能力,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群来支撑;二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显现,大湾区高等教育亟待协调发展;三是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湾区内外高等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提。同时,他对近期湾区内外高等教育取得的进展感到欣喜,如成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联盟、成立多种协同创新中心、香港高校积极推进湾区内建设新校区等。此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清泉还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创建“湾区联合大学”和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的建议和设想。

一直以来,三地的政策差异是制约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因素之一。李清泉认为,三地在客观上的确存在教育政策的不对等、人员交流和经费使用的限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大型设备进口、信息共享、国际交流、税收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差异性却不完全是合作的障碍,高等教育该如何利用差异性来促进融合发展?李清泉以新颖的角度提出将三地的政策差异转化为合作优势,进一步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让差异性转化为合作的机会和机遇。

“如果我们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充分发挥三地政策的优势,就有可能形成政策互补优势,让湾区的人才、资源和信息等真正流动起来。”李清泉以香港的税收政策优势、广东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优势等为例,提出“三地合作,取政策上限”的设想,即哪里的政策有利于教育、科技的合作,就按照哪里的政策执行,将差异性转化为互补性,让三地的人才、资源、信息等真正流动起来,让三地的教育和科技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他建议三地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通过协商建立新合作机制来实现上述设想,并提出可以在深圳前海和河套、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等局部区域先行先试,再在大湾区全境展开。李清泉还透露,深圳大学目前有计划在香港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究院,以充分利用香港在税收、进口设备、出国交流、研究生招收等方面的政策优势。

李清泉进一步阐述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三个层次,即第一阶段,零散的和自发的合作发展;第二阶段,开始探索有效合作机制的协同发展;第三阶段,有“共同体”意识的融合发展。他说,大湾区的高校都是湾区发展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只有融合发展,才可能达到共赢的效果。而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亟待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和框架。李清泉强调,合作新机制需具备最优化的制度选择、契约性的制度设计和多赢化的合作效应三个特点,即通过契约性而不是强制性的设计,达到优势互补和多方共赢的效果。他还强调,有效地利用三地的差异性尤为关键。

李清泉建议,部分政策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落实和强化,如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用于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有关项目、落实相关计划或者补助教师互聘互访、课程学分互认、设立奖学金等费用。此外,他还针对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建设与交流机制提出了大胆设想,希望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革现有通关制度,探索“教育自由行”制度,即允许大湾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凭身份证自由出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大疆创新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泽湘、华为公司战略MKT总裁徐文伟作为演讲嘉宾也出席了会议。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