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共话“开放” 共探“融合” 共谋“未来”——2022湾区校长论坛暨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0:08 点击数: Views

南国荔园,群贤毕至。面海而立,共商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11月16日,2022湾区校长论坛暨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学术论坛在该校粤海校区举行。作为2022西丽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助力深圳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力量。

论坛由教育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大学承办,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协办,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教育研究与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齐聚荔园,在思想激荡、智慧交流中,共话大湾区高等教育“开放”的理念、“融合”的路径、“未来”的选择。深圳市副市长张华、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志峰出席活动。

新使命 大湾区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尝试,更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关键举措和现实需求。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国家使命。大湾区高校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加快国家战略科学理论建设,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他提出,大湾区高校要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率上、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上、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上、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上起表率作用,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创新思想库、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

张华表示,近年来,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通过引进办学,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她希望,与会专家立足深圳先行示范区定位,围绕高等教育如何更好服务、融入和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等方面献计谋策。同时,她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加快推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师资交流等方面资源共享,汇聚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打造高水平开创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

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在新时代新征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需要发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人才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当积极贡献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随着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成长为内地与港澳高等教育全面合作发展的生动典范,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新征程大湾区高校彰显自身优势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在于将高等教育发展与科技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

科技赋能、科技向善。毛军发以《现代科技:IC为根AI为本》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我国科技工作总体实力与量化指标国际一流,但科学重大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不多,在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技术革命、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贡献不显著。当下,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高端精密仪器和重大科学设施,集成电路(IC)是仪器、装备、设施的“根”技术,人工智能(AI)是科技决战的主战场、驱动科技进步的“本”力量。目前,深圳大学积极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新材料方面进行学科布局,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深大智慧”。

活动中,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妙用北雁南飞的双关比喻,从北大“新工科”建设出发,表示,北大有学科优势,深圳有区域与产业优势,“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机遇下,双方应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教育链、学术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四链融合,让创新要素与一线企业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融合新生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瞄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聚焦国家重大“卡脖子”战略基础技术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区域产业耦合的北大深地协同创新的共赢体。”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我认为,是一所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说。在他看来,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发展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责任,正从产学研向研学产转化,以多学科交叉等新手段为发展新赛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赋予深圳高等教育一个很大发展机会。深圳将市场化的优势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建设一流大学良性的竞争环境。”演讲中,樊建平通过世界名校的现代大学建设案例和深圳理工大学的创新探索,阐明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产业发展是四链融合的宗旨,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教育作为产业发展以夯实根基。

段崇智校长以录播形式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发展发表了看法,提出香港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较高的起点,应该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更多贡献,香港中文大学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在产学研各方面全力投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最快将于2023年9月推出“2+2本科学位课程”,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集聚。

新路径 大湾区高校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湾区建设来说,大学的作用独特且意义重大。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认为,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承担5大角色:湾区建设人才的培养者、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决策咨询研究的智囊团、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者、高等教育开放合作的践行者。他建议,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发挥高校科技理论创新的突破效能,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优势互补的健康发展态势,让湾区与大学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演讲。他表示,大学不仅要成为重大难题的解答者,还要成为新型学科前沿和产业未来方向的引导者。他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探索实践,阐释其对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认识和思考。林忠钦指出,以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校应通过行业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智慧能源和金融科技等5大研究枢纽为抓手,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一流创新研究平台,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界求新,践行使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提出要迈大步重构高等教育,不断深化粤港澳高校联盟,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跨学科创新与合作,培养领军人才,通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加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将会超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单向合作关系,转向建构大湾区、横琴跟澳门的深度合作关系。合作要有行动计划,而能不仅仅停留在会议研讨。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表示,在此形势下,高校的课程应当有所变革,设置能够适应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更多样态的课程,以及课外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把知识和应用结合在一起。此外,高校不能忽视人文社科对人的发展的全方位作用,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还应当重视人文底蕴。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以“开放·融合·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与战略选择”为议题的圆桌论坛,邀请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贾金锋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高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张钦宇、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主任肖松山、鹏城实验室副主任石光明分别围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何以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要素资源融合和资源联通共享、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3大议题展开讨论。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