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深圳大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称号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04 08:41 点击数: Views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5月3日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特别节目通过讲述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全面展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并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代表深圳大学接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授牌。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增进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热情,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为激励先进,示范引领,经过严格评选,国家民委决定命名283个地方和单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有效期5年。

“石榴花开满荔园,民族团结心相拥。” 近年来,深圳大学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持续致力于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工作,倾心做好各民族学生教育培养,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

智力帮扶助推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开创新局面

大学因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而存在。作为广东地区最早招收西藏地区藏族学生的高校之一,深圳大学自2000年起开始招收藏族学生,至今已有21个年头。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深圳大学自担重任,自2000年主动从西藏地区、贵州山区招收民族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培养。截止2009年免费教育培养协议结束,学校共培养藏族学生90名,贵州山区水族、苗族、布依族学生12名。对于这些来自西藏地区、贵州山区的学生,深圳大学因材施教,制定专门的教育培养计划,配套提供系列优惠措施,包括免除他们的学杂费、水电费和住宿费,每月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在校学习期间的交通补贴等,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成为深圳大学教育援藏道路上结出的第一批硕果。毕业的大部分藏族学生,基本都在西藏当地大中小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继续传递着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接力棒。

千里结对促优质教育资源在受援地结下硕果

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深圳大学不仅注重教育资源的输送,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充分发挥特区高校人才智力优势,与西藏林芝、新疆喀什等地区建立了互动式对口教育支援运作机制。自2007年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发展建设重任,在四年援建期间,学校自筹经费捐赠40余台各类仪器设备,提供教育援建经费达100余万元,选派多名骨干教师赴藏挂职,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7年深圳大学与林芝市察隅县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框架协议,建立了稳定的互访合作关系,以选派师生赴藏支教等方式,深化与察隅县教育的交流交融。近年来,学校选派5批共21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察隅支教,学生志愿者赴藏后,快速融入当地生活,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并创造性开设艺术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如手工课、举办首次绘画展和手工作品展等,为察隅输送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输血”到“造血”,为受援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关键。深圳大学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加大受援地教师跟岗培训力度。深圳大学全额出资,每年接收来自林芝察隅县教育系统干部、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来深参加教师培训,以专题面授与跟岗研习形式,邀请国内教育行业专家名师授课,帮助藏区教师队伍提升专业能力。

在助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同时,深圳大学把教育先发优势转化为帮扶责任,先后选派8名优秀干部、教师赴疆,支援喀什大学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马克思主义等专业学科的共建与帮扶工作。援疆教师克服高原困难,全身心投入一线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喀什大学应用型学科改革转型,牵线喀什大学与深圳企事业单位、疆内高校开展项目合作。期间,推动喀什大学与台湾交通大学、淡江大学合作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喀什维吾尔优秀文化数字化典藏》;与中央国家机关相关政策研究机构、深圳大学、海外学术机构等单位合作,成立“一带一路”与中巴经济走廊研究院,援建成果显著。此外,援疆教师在援疆期间,还主动帮扶维吾尔族贫困学生,与喀什当地乡村维吾尔族贫苦户结对子开展下乡扶贫工作,同吃同住同劳动,送关爱送温暖到乡村。

用心用情让民族团结在校园生根开花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自2005年起深圳大学每年从新疆地区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

目前,学校在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363人,分别来自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东乡等六个民族,生源地覆盖全疆所有地州市。作为民族学生数位居广东省之首的高校,深圳大学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实践与育人相协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设立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配置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从思政工作、教育培养、资助育人、就业辅导等多个方面出台举措,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法》,对民族学生采取了学业奖学金制度,对学业成绩优异和学业有显著进步的民族学生给予激励;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列为资助的重点对象,确保“应助尽助”,实现困难学生全覆盖。

学校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领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校在保护各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推广,通过开展校园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送书等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校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活动载体,成立了以民族学生为主体的“疆来”社、“意曲”乐团等社团;在重要节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举行欢庆节日晚会,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让各民族师生在深圳大学“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深圳大学下一步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融入到日常各项工作中,不断加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同谱写学校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