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深圳大学“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粤海校区汇星楼1号报告厅开讲。吉林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周其凤以“格物致知,人文化成——一个化学人视野中的人文精神”为题,讲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如何对话、交融。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深圳大学副校长周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子卿等领导专家,深圳大学人力资源部、社会科学部、人文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和3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毛军发主持报告会。他介绍,周其凤院士作为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在中国化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表示,深圳大学“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场,内容涵盖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等方面,力求文理兼备,实现学术交流和教化育人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周其凤从化学的定义讲起,指出自然科学教育中应当蕴含着人文关怀,化学教育既要兼顾物质科学的研究,也要关注精神财富的继承和增长。他认为,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担当思政课老师的助手,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这样的“思政课”也将更受欢迎、更有活力。
从甲骨文、金文、篆体的“化”切入,周其凤赋予“人文化成”新解。他说,“化学”有助于“人文”的养成,“化学成就天下之人”——破除执念,觉悟无常,适应变化,消除烦恼,减少痛苦;循序渐进与防微杜渐;尊重与包容;容错、用错、荣错、宝错;谦卑与感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作为化学家,周其凤认为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之科学,化学家的使命是观察、发现、解释、推动物质的化学变化。学习化学既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要注意从化学中汲取人文营养,成就高尚人格。学习化学将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变化和无常的观念,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破除执念,消除烦恼。“‘流水不腐’的变化精神是我们创新的源动力。”他说。
化学元素周期表与古代哲学有着怎样的关系?周其凤说,化学元素周期表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帮助我们从修身的角度明白“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从工作的角度领悟“循序渐进”的道理,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严谨整齐的化学式与典雅庄重的古代哲学“反差满满”,通过院士的生动讲述,师生们们也从自然科学原理中体悟出人文科学的精神。
美酒一定不只有酒精,钢铁中一定不只有纯铁,翡翠之美也并非来源于纯粹。周其凤说,按“求大同存小异”原则分列的元素周期表,有利于我们对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深入理解,也要重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化学可以启发创新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中国哲学“和”的思想——“和”是多样性的“和谐”统一,而非“苟同”。懂得“杂质”的重要,也就明白了包容的意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的身上总是并存着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当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去看待。
周其凤还以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在化学实验中出现的“美丽错误”,比如液晶薄膜在偏光显微镜下出现了意外的图案,出现了位置的错误和偏移。“错者美之始也,无错无美。”周其凤说,“我对‘错’产生了新的认识,错是相对于原有秩序的偏移,却出现了别样美丽。”不是说“错必美”或“错即美”,更重要的是学会容错、用错、荣错、宝错,他启示青年朋友们不要过于担心犯错,在科研和生活中都应当勇于尝试,尊重错误、利用错误。
结合自己的化学学习、科研经历,周其凤说,学习化学容易使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以及他人帮助的珍贵,而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提倡的谦逊与感恩的美德。而从“小能大、软而强”的高分子材料中也能领悟到哲理——在学习生活中要以开放、包容、柔弱、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周其凤还与现场师生展开交流,就师生提出的城乡基础教育、跨学科交流、科学与人文教育发展等问题精彩作答。他鼓励广大学子打破专业局限,勇于进行多学科交流,更呼吁大学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对话、交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服务。
讲座结束后,毛军发向周其凤赠送深大纪念品。
(党委宣传部 记者 周翊欣 郭怡伶 杨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