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屈军乐教授团队在《PNAS》上发表研究成果

来源: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27 17:46 点击数: Views

近日,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医学光子学创新研究院屈军乐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发表了题为 “De-scattering and image restoration with transformer-based neural network in deep tissue imaging”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多注意力神经网络(DA-net),能有效抑制深层组织成像中的光散射效应,显著提升了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TPEF)的成像深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许祥丛为论文独立第一作者,教授屈军乐和副教授李佳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孔令杰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深层组织成像对观测活体生物结构(如脑内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及其动态生理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为相关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光散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成像质量与深度,成为该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凭借其高空间分辨率与低光漂白特性,在神经科学、肿瘤生物学等活体成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多种生物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见解。但由于生物组织内不同组分的折射率存在差异,激发光与发射光往往发生强烈散射,导致成像穿透深度受限、信号背景比下降,深层图像质量显著恶化。尤其在超过 400 μm的深度后,对脑皮层深层血管、小胶质细胞等结构的成像尤为困难。因此,如何有效消除光散射、恢复活体深层组织的高质量双光子图像,已成为推动TPEF 显微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开发一种无需复杂硬件改造、也不依赖大量真实配对数据的去散射算法,以突破现有深层成像的局限,为该方向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图1.DA-net的工作原理

本研究开发的DA-net首先构建了一个模拟散射模型,生成带有散射的图像及其对应的无散射图像作为真实值,进而利用这些数据对训练网络,使其能够学习从散射图像到清晰图像的端到端映射,无需采集大量不同深度下的实验数据。该方法在HeLa细胞脂滴、活体鼠脑血管结构及星形胶质细胞等多个样本的深层TPEF图像中均得到有效验证。与原始TPEF图像和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相比,DA-net显著抑制了散射效应,提升了图像质量,在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性和信背比等多项指标上均表现出更优的准度。

本工作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1、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将TPEF显微镜的离体成像深度显著提升至1300 μm、活体成像深度提升至950 μm(血管)与500 μm(星形胶质细胞)。该方法通过协同利用通道注意力与自注意力机制,增强有效特征提取与长程依赖建模能力;同时通过设计多成分损失函数,有效抑制图像伪影生成,确保组织结构的真实性与形态完整性。有望为深层生物结构(如与脑疾病相关的胶质细胞动态观测)研究提供一种非侵入式成像工具。

2、首次采用动态范围的散射系数(而非固定值)来模拟活体组织的异质性,从而生成更贴近真实生物环境的训练数据。可以避免对大量高质量真实配对数据的依赖,有效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此外,该方法可适用于较低激光功率(15-30 mW)下的成像,显著减少对活体样本的光损伤,更适合长期动态观测研究。

3、DA-net不仅为深度学习增强计算显微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算法框架,还展现出优异的跨模态推广潜力。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技术,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受散射干扰的成像模式,例如在高斯光束三光子显微镜和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中,DA-net可以有效去散射,并揭示了更精细的组织结构。

图2. DA-net对深层活体鼠脑血管TPEF图像的去散射和复原结果

图3. DA-net对深层活体鼠脑胶质细胞TPEF图像的去散射和复原结果

DA-net为解决活体深层成像中的散射挑战、突破成像深度限制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计算成像解决方案,为实现活体深层组织中清晰结构的可靠获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基于TPEF显微图像的深入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创新群体和重点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信息:

X. Xu, R. Zhang, C. Luo, C. Zhang, Y. Li, D. Lin, B. Yu, L. Liu, X. Weng, Y. Wang, L. Kong, J. Li, and J. Qu. (2025).De-scattering and image restoration with transformer-based neural network in deep tissue imaging.PNAS. DOI: 10.1073/pnas.2503576122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50357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