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272025-08
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基于混合语言模型的无监督实体对齐方法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范海龙在Nature发表封面论文
2025-08-12近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范海龙联合北海道大学教授龚剑萍等人在水凝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基于蛋白质数据库,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融合数据挖掘、仿生实验设计与机器学习的“三位一体”设计策略,成功预测并开发了水下粘附强度达到兆帕(MPa)级的超粘水凝胶。这一成果展示了一个从“仿生经验”走向“数据驱动”的完整材料设计路径。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范海...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刘翼振课题组硕士生钟嘉玲在Nature Index期刊Analytica...
2025-07-15近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刘翼振副教授课题组在 CRISPR 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方案。刘翼振副教授指导2022级硕士生钟嘉玲在Nature Index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接连发表2篇CRISPR诊断研究论文。1.成果一以“A Single-Tube, Single-Enzyme CRISPR System (UNISON) with Internal Controls for Accurate Nucleic Acid Detection(一种带有内部控制的单管、单酶 CRISPR 系统(UNISON)用于...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张晗教授团队在国际光学权威期刊《Optica》上发表光学...
2025-07-12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智能感知系统在边缘计算、医疗成像、安全识别等场景中的快速拓展,对底层信息处理硬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计算系统基于冯·诺依曼架构,存在感知、存储、处理与显示功能分离、数据搬运频繁、能耗高等瓶颈。光神经网络(Optical Neural Networks, ONNs)因具备高速并行处理与低延迟等特性,被视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潜力技术。然而,当前主流的光计算体系大多仅聚焦于干涉、衍射或相位调控等机制,仍依赖....
-
高等研究院刘会增课题组发文:构建反演模型探明深空对地观测地球辐射能量
2025-07-092025年7月2日,刘会增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发表题为“Monitoring the Global TOA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 with Deep Space-based Earth Observations”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高等研究院硕士生赵宇晨,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刘会增,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论文共同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深圳大学教授朱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邱红以及深圳大学本科生曹添业、硕士生陈思颖、马艳等...
-
292016-02
医学部刘志刚教授团队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我校医学部刘志刚教授团队得科研成果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果名称是:“尘螨过敏性疾病的基础及防控技术应用”。
-
252016-02
我校获2项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
我校获2项2015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
-
252016-02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明仲教授、伍楷舜特聘教授获第十三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其颁发的个人科技界最高奖项——第十三届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名单。
-
172016-01
我校李清泉教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
272015-12
光电工程学院屈军乐教授当选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12月18-20日,中国光学学会第二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会员代表到会。
-
082015-12
光电工程学院袁小聪教授团队成果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发表
我校光电工程学院袁小聪教授领衔的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在纳米手性表面等离子体学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Broadband chirality-coded meta-ap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