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深大师生集中收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直播 党委书记李清泉开讲思政第一课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3 23:42 点击数: Views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深圳大学组织师生集中收看阅兵直播。直播结束后,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现场开讲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月兴,党委副书记吴报水,副校长李永华,副校长汪永成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学部)负责人参加活动。

观看阅兵直播后,深大师生许下庄严承诺

上午9点,粤海校区国际会议厅内座无虚席,大屏幕上播放着天安门广场的实时影像。为了让师生收看此次阅兵直播,深圳大学在粤海校区国际会议厅、演会中心和丽湖校区文汇礼堂设置会场,1600余名师生在三个会场集中收看,各学院和职能部门也分别在多个教室、会议室组织师生集中收看。

伴随着代表“80周年”的八十声炮响和军人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全体师生庄严肃立,《义勇军进行曲》的乐声响起,屏幕内外,充满坚定与自豪的国歌声回荡不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直播画面中,“开始”的号令下达,全体师生的目光无不凝聚其上,仿佛身临其境地观看着这场盛大而庄严的检阅仪式。

当全体师生在《歌唱祖国》的合唱声中挥舞起手中的五星红旗,礼堂与会场化作一片沸腾的红色海洋,深大人的赤子之心在这一刻化作最真挚的祝福,献给伟大的祖国。

观看直播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彭小刚久久不能平静。“二十年前,我带着‘科技报国’的信念,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归国投身教育;今天见证了阅兵式上彰显的大国实力,我更深刻体会到‘强国有我’的使命重量。”他表示,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令他联想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早年我们曾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困境,如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和师生们协同攻关,在智能算法、算力支撑等方面取得突破,这正是新时代“自立自强”精神的体现。他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将把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以先辈为榜样,在科技领域勇攀高峰,用智慧与担当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AI力量”。

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生、退伍大学生李秋杏则回想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她表示,当兵锤炼了她的意志,将忠诚、奉献、热血、牺牲刻进了她的骨子里。她引用陈祥榕英雄曾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掷地有声地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若有战,召必回,我们永远是个兵!”

最生动的思政第一课,李清泉鼓励学子努力实现理想

李清泉表示,此次阅兵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集中展现了我国军队的崭新面貌与强大实力,更体现出中国在强国强军路上的重大跨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初心决心。他从深圳这座城市的快速崛起娓娓道来,而与深圳的“青春气质”相契合的正是“敢为人先”的深圳大学——在过去的10几年里,深圳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学科建设到基础研究、从紧跟时代到扎根一线,致力于用行动诠释“双一流”的真谛:“不仅仅是排名,而是‘为国家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李清泉特别提到,深大毕业生、维吾尔族女孩地阿拉·阿买江是此次阅兵的民兵方队中的一员,以她为代表的深大青年们展现了深大学子的风采和担当,我们为每一位投身国防、奉献青春的深大人点赞。李清泉对身处新时代新征程的莘莘学子提出殷殷嘱托。一是根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他以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研发历程和试飞员雷强的感人承诺鼓励深大学子,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把个人远大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征程,在求学路上踏实奋进,在成长途中肩担责任,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二是明确奋斗目标,做好成长规划。李清泉说,国家有宏伟蓝图,学校也有清晰规划,同学们也要绘就属于自己的“成长路线图”,做好大学与人生规划,做国家所需、自己喜爱擅长之事。三是努力付诸实践,创造精彩人生。他勉励学子成为“有根的人”“敢闯的人”“有光的人”,把个人理想扎在民族复兴的土壤里,在奋斗中敢挑战“卡脖子”难题,在实践中敢打破“不可能”,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力量。

激扬爱国赤子心,砥砺深大青年行

庄严震撼的阅兵式激扬起深大学子的赤子之心,生动的思政第一课也给了学子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我对女民兵出场那一段印象深刻,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女兵。开学后,我计划加入深大军事俱乐部的国防宣传部。”艺术学部大一新生张梓晨说,“我心中为国家的强大感慨万分,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受阅的战士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学习进步,学有所成时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经济学院2022级经济学卓越班的江海榕同学也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新时代深大学子,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材料学院博士毕业生黄曼莉十分关注阅兵中的科研力量。“科研报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科研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都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攻克难题。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斗志和期待!”

(党委宣传部 记者 段明非 李路宜 郭怡伶)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