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4级与2025级国际工程创新班“国际化主题”活动在南区致工楼A431报告厅举行。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副院长郭峻、包小华,党委副书记陈碧霞等院领导以及国际工程创新班教师工作组、校内外导师团与2024、2025级国际工程创新班的本科生们共同参加活动。

新型互动式育人模式,让每位同学成为“最好的自己”
国际工程创新班由陈湘生院士领衔,汇聚海内外顶尖师资与专家,致力于培养品行端正、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未来工程领袖。由陈湘生担任班主任,特聘教授费建波以及多名助理教授、辅导员组成教师工作小组。班级实行独立管理,配备专属宿舍与教室,并通过双语教学、情景化智慧教学、强化数理基础、校企融合培育等特色模式,全力支撑学生赴海外升学与职业发展。
费建波介绍,国际工程创新班的目标是最终让各位同学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非“统一”的个人。班级实行“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一人一策”的新型互动式育人模式;从二年级开始,实行“二对一”的结对培养模式,即一位学生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与学生兴趣匹配的校外导师,并参加相关感兴趣的科研工作,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参加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或推荐出境学习。班级实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导师请进来”和“学生走出去”并举,学生培育与企业单位新人培训融合,课堂和现场复合开展学生慧育;缩短课堂教学学时和增加课程实践学时;教学将工程一线作为“教室”,把国家重大工程作为案例;重视人文和体育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
费建波表示,作为深圳大学近年来的创新培养模式,国际工程创新班的探索一直在路上,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国际化改革,比如通过增加低年级外语学时数、与外籍老师和博后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
活动现场“结对子”——举办校内导师、外籍导师聘任仪式,学院领导分别为校内导师和外籍导师颁发聘书,标志着深度融合的师生情谊与国际化指导模式正式启航。
外籍教师、助理教授Kato Bence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充满“实战经验”的国际化思考。“如何基于兴趣选择院校”“如何撰写一封专业的申请邮件”“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积极参与分享会、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如何规划下一步行动”“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他从具体问题切入,用实例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国际化生存指南”课。Bence还用自己从匈牙利到香港再到深圳的丰富求学与职业经历告诉同学们,“国际化”不仅是跨境学习知识,更是拥有“融入新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拓宽视野”的综合能力。
学生分享“院士班”就读感受,自己投票选班服班徽
在“院士班”学习感受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
2024级的颜聚龙同学用“丰富与权威”概括了他的感受。他动情地回顾了陈湘生院士带领他们走进“国之重器”超级盾构机“领航号”现场时,他内心的震撼。“在书本上,一条铁路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条线。但在院士的讲解下,我们看到了它在‘胚胎’时的样子。”他还回忆,在导师带领下,他与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深圳桥城东路北延工程重大工程的温度:“在人们真正看见这些伟大工程之前,我们能有机会早早地知道它、了解它、感受它。”
2025级的汤睿钿同学是来自澳门的新生,她分享了自己选择就读土木工程专业的初心和进入深大的初体验。国际工程创新班的“院士领衔的双导师制”“智慧化情景教学”等核心培养方案都是吸引她选择报考的因素。“‘我们追求的是海纳千河,世界独特。’这是陈湘生院士在《土木工程概论》第一课上的寄语。”她说,“我想把这句话作为我今天分享的结束语,并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国际工程创新班设计了多套班徽方案,由同学们通过手机扫码投票进行选择,并现场揭晓结果。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班服展示环节。
陈湘生院士:打破“灌输式”教育,以“问话”重塑学习逻辑
听了孩子们分享就读感受后,班主任陈湘生院士走上讲台,也与师生们讲了许多心里话。

他说,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创办国际工程创新班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拥有国际化的理念、视野、工程语言和“语义”,将中国领先的工程技术与对地球热爱的人文关怀精神相结合,让土木工程“行稳致远”,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陈湘生还强调了教学范式的革新。“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师生共同学习,去提问、去反思,要不断‘问话’。”他说,“我们应用学科是要走向工程一线,在工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凝练这个问题背后的机理和科学,这样我们才能启迪思维,不断问话,问话科学、问话工程,你们就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陈湘生鼓励同学们,要找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感兴趣的点,持续为这个方向努力。
陈湘生也坦言,跳出高等教育“传统惯性”的范式,实现“互动式”“反问式”甚至是“拷问式”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但他坚信深圳大学会在探索中走出独一无二的特色之路。
最后,他将教育的落脚点回归到人的根本,向全体同学提出殷切期望:“成为最好的自己,前提是身心健康、心智健全、怀有慈爱之心。一旦成为这样的人,你自然能行稳致远,让亲人放心。”他希望大家铭记“终身锻炼,受益无穷;终身学习,受益无穷”。
活动最后,学院为即将赴海外访学的同学做行前辅导,内容涵盖文化与行为规范培训、高校与企业礼仪、学术与交流礼仪、尊重文化差异以及安全培训、领队制度、学习与实践准备、住宿与交通安排、活动末期准备等。
(融媒体中心 要闻采访部 记者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