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1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07 00:00 点击数: Views

   

    11月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会议厅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省教育厅巡视员罗远芳,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胜今,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以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社科院院长吴忠,埃塞俄比亚驻广州总领事Mr.G.Michael  G.Tsadik,我校校长章必功,校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副校长李凤亮,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日本熊本学园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中外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代表以及深圳大学师生共40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由陶一桃主持。
    开幕式上,章必功校长致欢迎辞,代表深圳大学感谢参与本次盛会的专家学者,他介绍了深圳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正在进行的改革情况,希望本次大会能深入交流探讨,为深圳未来的发展及中国道路的探索建言献策,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王胜今教授代表与会学者致辞。他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建立已经30多年,成为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和途径。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召开“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研讨“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吴以环在致辞中指出,在深圳大学举办这次论坛,有利于我们继往开来,促使我们所在的城市发展、所从事的研究拓展,更加注重内涵,更加注重特色,更加注重质量,开创经济特区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罗远芳回顾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0年来的发展,并相信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能够坚守学术传统、践行学术使命,为深圳大学乃至全省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为促进广东省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东刚教授代表教育部社科司肯定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10年来的贡献,认为基地坚守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经济特区问题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关于“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探讨更体现了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学者的使命感。

 
    开幕式在深圳大学“采桑子”合唱团的歌声中结束。本次论坛以大会主题演讲和分组研讨的形式进行。在上午进行的大会主题演讲上,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作了题为“认清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发展”的演讲,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胡培兆教授作了题为“创新与保守都是效益”的演讲,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忠作了题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特区使命”的演讲,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作了题为“不能以发展取代改革”的演讲,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模式有多独特?”的演讲,非洲柯加发展公司执行主席Paul Jourdan作了“新南非的经济特区发展”的演讲。
    下午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在分组讨论中就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研究的相关议题展开充分探讨和深入交流。下午6时,本次“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幕。

 
    (宣传部)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