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深圳大学第四届记者节系列活动之“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讲座在师范学院国际会议厅二楼咖啡厅举行。《南方都市报》编委、总编辑助理、南都报系全媒体运营委员会首席运营官、奥一网CEO兼总编辑苟骅先生与到场师生畅谈全媒体时代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角色。
在讲座的开始,通过引入近期在互联网传播的社会舆论热点,苟骅向在场听众解析了当今微博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大热点舆情的策源地,人人都能成为麦克风,成为新闻的发布者,这对媒体生态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苟骅认为,一家独霸、垄断话语权的媒体将不复存在,以“讲真话”为核心的民间舆论场将逐步兴起。谈及部分政府机构在微博这个平等沟通的平台,用贴近网民的语言真实快速地传递信息,体现了官民互动,公众的质疑也更好的地实现了公民的监督权。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碎片化信息也不断戏剧性地传播,导致了“群体集化”。为什么反对的声音总容易被放大?苟骅引用“沉默的螺旋”的传播理论以及Facebook的1∕3用户需求研究,即对于互联网上某个事件的判断,总有1∕3互联网用户表示支持,1∕3反对,剩余1∕3沉默。而这些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往往是推动改革的油门和刹车。苟骅相信,全媒体将呈现媒体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融合化,媒体管道的延伸化与符合化等特点。这将对传统新闻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记者也并不一定是要科班出身,只需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和挖掘事实真相的能力即可。
苟骅引用《南方都市报》近年来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的转型为例,一方面是利用强大的信息集成中心,实现报业内部采编系统的全媒体转型,节省采编过程各环节的时间,提供第一手图文多媒体新闻资料。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媒体发布平台的网络化,即是将报纸的发行电子化和人性化。既要将纸质刊物转化为电子版报纸、网页或是手机应用,也要应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新闻消息内容聚合、精品化。这就说明专业的编辑记者在全媒体时代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他们要聚合新闻内容,实现新闻的再生产,还需深入挖掘真相。
在讲座尾声,在场同学争相发问,反应热烈。苟骅与在场同学们进行了愉快的互动,并勉励大家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要坚持媒体人的使命,传播正能量。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