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台湾女作家陈若曦、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凤做客“深大讲坛”第三十三讲,在图书馆南馆一楼报告厅举行题为“中国文学的世界图景”的讲座。副校长李凤亮出席讲座并为嘉宾赠送“深大讲坛”纪念牌。
陈若曦为听众分享了台湾的“伤痕文学”。早在“文革”,陈若曦便在香港发表了《尹县长》系列小说,向海内外率先暴露了大陆“文革”的黑暗面和十年浩劫的某些真相,成为“伤痕文学”的先驱,比中国大陆1970年代末出现的《伤痕》和《班主任》更早。陈若曦出身于工农家庭,对底层劳动人民有深厚的同情。生长在被日本殖民的台湾,有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结,学成后义无反顾回国却遭遇政治运动,最终无奈离去,在香港应《明报月刊》主编之约,写出了《尹县长》系列小说。谈及性别写作,陈若曦表示自己在台湾就是支持妇女运动的,在写作中也在隐约探讨女性在台湾的角色是如何变化。
尤今对新加坡的华文创作和她个人的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前,90%的新加坡居民都是广东移民,所以那时候新加坡文学与中国文学可谓是一脉相承,思想上大家都把落叶归根当做最终目标,作品里面表达的爱国情绪都是忠于中国的。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文学便慢慢转移了方向,很多南洋风味进入文学作品,在思想上有了自己的国家意识,作家讲效忠的对象已是新加坡。尤今创作了大量的游记散文、亲情散文、传记和小说。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走一寸土地,长一寸智慧,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是一张地球村的单程车票,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去了解地球。亲情散文不是要告诉读者亲情有多么重要,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反思自己曾经做错或做对了什么。文学不是文字的游戏,它是让人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但是作家不能以说教的方式教育别人,应该通过文学散发一种正能量。
张凤被评论家称为海外华文作家书写哈佛第一人,她介绍了北美华文作家的基本构成和自己的创作。她谈及了戈鲲化、梅光迪、张爱玲、张光直、夏志清、杜维明、孙康宜、王德威等一系列中国学者在哈佛传播和发扬汉学的事迹。她即将在大陆出版的《哈佛问学录》,让中文世界的读者能更多地了解汉学在哈佛大学的发展。她说,哈佛华裔学者,在百年间教化了西方,丰富了哈佛和世界的历史,而与哈佛华裔学者的师友情让她对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有了更多的热爱。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