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校园喜讯四则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09 00:00 点击数: Views

     我校电子学院李景镇徐世祥团队在超短脉冲激光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景镇徐世祥团队在超短脉冲激光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刊登在Nature出版集团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Two-step phase-shifting SPIDER》 (doi: 10.1038/srep33837)。该工作深圳大学为独立研究单位,硕士研究生郑水钦为第一作者,徐世祥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巧妙地将二步相移技术与光谱相位干涉技术结合起来,实验上直接消除了传统的光谱相位干涉进行超短激光脉冲场重建测量中直流量的影响,从而克服了待测脉冲对延时与光谱干涉环分辨之间的矛盾。这项技术改进的意义在于:首先大大改善了测量精度和测量的便利性。这主要得益于光场恢复算法不再需要人为设定时间滤波窗,测量结果免于直流量的干扰。其次,大大拓宽了光谱相位干涉技术的可测量范围,尤其是具有测量复杂时间/光谱形状的光周期量级超短脉冲的能力,同时与常规装置比较也具有更强的测量光谱更窄的超短光脉冲时间光谱特性能力。这一技术有望用于精密测量超连续谱脉冲产生及其应用、超短脉冲整形、高效泵浦产生阿秒和太赫兹波等领域。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等多项资金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供稿)



    我校光电科技协创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稀土掺杂多色发光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型发光材料在生物成像、传感、防伪、三维显示等领域备受关注。近日,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刘小钢教授与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IAM)、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以及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韩宇教授等科研团队精诚合作,开发了一种在水相体系中通过离子交换的简便方法制备一系列多色上转换发光的稀土纳米材料,并通过与过渡金属锰离子交换,首次实现了肉眼可识别的上转换长余辉发光。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供稿)





    我校传播学院教师战迪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艺理论奖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暨第四届星光电视文艺理论奖政府奖颁奖结果揭晓。我校传播学院战迪博士撰写的论文《符号学视域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想象》荣获星光优秀评论二等奖。
  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是中国电视文艺政府奖最高奖项,战迪博士是国内第一位以“主持人研究”获此奖项的青年学者。
  (社会科学部  供稿)




   我校在“第三届“学创杯”2016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荣获四个奖项
  近日,在河北经贸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学创杯”2016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代表队——RWG模能队(指导教师:王小汀、黄凯珊;参赛选手:陈龙杰、邱立红、邓丽琼)荣获本科组全国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学创之星”称号、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由黄凯珊老师撰写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论文获得全国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深大风采。
  (管理学院  供稿)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