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2025 ACM中国图灵大会在深圳开幕。本届大会以“智汇鹏城,图灵新章”为主题,近千名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相关领域杰出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教师、青年学生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中,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议题展开探讨,共谋计算机科学发展新篇,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科技力量。

2025 ACM中国图灵大会由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协办、深圳大学承办,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光明实验室、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承办。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ACM中国图灵大会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大会每年邀请多位图灵奖得主及中外院士分享前沿洞察,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构建深度交流的创新生态。
行业大咖云集,共话计算新篇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在开幕式上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深圳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之都,为计算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劲动力。深圳大学将继续发挥在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的学科优势,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他期待深圳大学通过本届大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顶尖学者的对话,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
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代表深圳大学大数据系统计算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学院致欢迎辞。他表示,本届大会选择在深圳举办具有特殊意义,这座创新之城聚集了超过2000家人工智能企业、6.7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当下,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正站在从理论突破到文明重构的关键节点,深圳更需以开放姿态凝聚全球智慧。
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致辞中表示,在计算机与机器智能迅猛发展、AI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计算科学正深刻赋能千行百业,重塑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他特别指出,本届大会是ACM与CCF合作模式演进的重要一步,展现出双方在国际化进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决心。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此类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共赢,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计算技术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大会联合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在致辞中以“ACM”“中国”“图灵”三个关键词阐述了本届大会的独特分量。他表示,本届大会共邀图灵奖得主与海外学者,旨在显著提升中国学术会议的国际化水平与学术影响力。ACM与CCF共同设立的“ACM中国新星奖”等奖项,成为认可与激励中国计算机学者的重要平台。他期待未来双方能拓展更多专业委员会层面的务实合作,共同将中国学术活动推向更高水平。
ACM中国理事会主席马华东主持开幕式。
重磅专家前沿洞察,破解智能时代核心命题
本届大会的特邀报告聚焦多个关键领域。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从人才培养角度切入,深刻阐释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人才竞争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报告中指出AI的局限性,提出HPC+AI的融合创新路径。通过数值天气预报、地球物理勘探等典型案例,他展示了这一技术路径在突破高维问题精度瓶颈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院士吕建在报告中以软件科技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进行了数智时代与变革重塑的初探,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图灵奖获得者Joseph Sifakis(约瑟夫·希发基思)则从系统层面探讨了自治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为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跨学科对话,构建学术创新生态
本届大会特别设置了跨学科对话环节,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就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光明实验室主任、ACM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田奇对“世界模型”的构建路径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性阐述;腾讯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巨宏则结合产业实践,分享了构建面向AI+的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的技术路径与落地经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倪明选以个人智能助理为例对AI智能体展开分析,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吕自成对量子互联网进行前瞻展望,共同勾勒出计算机科学未来的多元图景。
多元交流,激发创新活力
本届大会设置2场主论坛、14场专题论坛,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多个前沿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不同领域、方向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创新活力。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李坚强表示,本届大会不仅展现了深圳大学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上的实力,更充分彰显了深圳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活力,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阵地的影响力,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本届大会将是一次推动中国计算机学科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契机,必将为智能时代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描绘出更加清晰的蓝图。
(通讯员 杨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