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科交叉+成果落地”,深大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展现文科人才培养成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9 10:54 点击数: Views

9月28日下午,由深圳大学教务部、深圳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承办的深圳大学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决赛圆满落幕。15支从全校众多项目中突围的跨学科团队同台竞技,围绕非遗保护、助农兴乡、智慧养老等民生与发展议题展开比拼,最终8支优胜团队成功获得代表学校冲击省赛的资格。作为深圳大学深化新文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次大赛以“学科交叉+成果落地”为核心导向,直观呈现了深大在文科人才“脱虚向实”培养上的扎实成效。深圳大学副校长巢乃鹏出席活动。

衔接国家战略:以赛事为纽带,锚定实践型文科人才培育

“重视文科、建设文科、发展文科,是深圳大学的传统。作为深圳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依托城市创新基因培养新文科人才更是深圳大学的优势。”巢乃鹏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赛以“融创赋能,实践致新”为主题,既是深圳大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新文科建设走向纵深的重要举措。

他强调,当前人文社科领域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赛事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为学生搭建一个“激发创新思维、探索前沿方向、践行理论知识、展示综合才华”的复合型平台。他希望同学们能主动运用新的思维、方法、技术,重新审视人文及交叉领域的现实问题,让传统文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期待通过跨学科的平台建设,在应对文科发展挑战中,构建起具有深圳大学特色的新文科教育体系。

聚焦现实需求:跨学科融合现亮点,成果落地见真章

作为深圳大学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核心赛,本届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自启动以来便得到全校各学院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有效报名项目112项。经过初赛阶段的专业评审与实践维度考察,15支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团队晋级校级决赛,并最终角逐出8支队伍晋级省赛。

从参赛作品来看,项目覆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学科组别,关注内容覆盖多元领域——既包含非遗保护、社区治理等民生关切,也涉及助农兴乡、乡村治理、产业升级等社会发展关键方向,全面展现了深大新文科建设的多元内涵与创新活力。而“跨学科融合”与“成果可落地”成为本届获奖项目的两大鲜明特征。

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典型项目如:《芯随影动》融合计算机动捕技术与传媒矩阵运营,针对动作类非遗构建“活态数字基因库”,并通过数据授权、IP衍生开发、线下活动推广等模式,助力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播”转变,实现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跨越;《智教魔方——面向义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的多智能体系统开发与应用》结合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调研,开发出适配中小学AI教学的大模型,有效解决AI教学“落地难、适配性低”的问题

同时,本届赛事延续深圳大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传统,参赛项目均需提交实践佐证材料,涵盖调研报告、合作协议、落地案例等,确保 “纸上成果” 能转化为实际价值。如《银龄养老》项目则精准对接老龄化社会需求,创新“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运营方案,更已联合全国 100 余家养老服务机构落地实践,累计服务超10万名老年人,帮助合作机构降低运营成本近2000万元,真正实现 “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服务价值”的有效转化。

厚植保障根基:深大力量护航,沉淀新文科育人成果

回溯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发展脉络,2024 年首届全国赛事便已展现出强大号召力——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7所高校,吸引17万名学生提交近2.5万个项目,404个项目晋级全国决赛,涌现出AI 赋能考古、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等一批高质量实践成果。

深圳大学自2024年起,围绕国家对复合型、实践型文科人才的培育需求,构建起系统化的赛事保障机制:一方面,邀请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师生精准把握新文科建设方向与赛事核心要求;另一方面,组建“学界专家+行业代表”双维度评审团队,既确保赛事评审的学术严谨性,又通过行业视角提升项目的实践可行性,让赛事真正成为“对接社会需求、锤炼学生能力”的实践平台。

从往届成果看,深圳大学在首届全国大赛中表现亮眼,斩获2金1银4铜的成绩,金奖总数并列全国第十、广东省第一,8个校赛推荐项目中3个晋级国赛现场赛,金奖率高达66.7%。

“作为创新型城市,深圳需要既懂人文社科、又懂技术工具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赛事负责人说。未来,深圳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升跨学科协作、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科支撑的优秀人才,为国家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人文学院 通讯员 刘浩然)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