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何道宽从教50周年座谈会
10月19日上午,庆祝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暨何道宽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50周年座谈会在我校国际会议厅D厅举行。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晶报主编胡洪侠,英文版深圳日报主编沈贤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编审司马兰,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周丽锦,花城出版社编审林宋瑜,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所的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江潭瑜、副校长李凤亮,社会科学部、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传播学院等院室负责人,以及众多知名学者嘉宾、何道宽的亲友和广大师生代表出席座谈会。
江潭瑜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何道宽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表示祝贺。他说,深大在过去三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各高校同行的支持,也离不开以何道宽为杰出代表的、为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付出辛劳的深大教师。江潭瑜说,何教授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在不同国界、不同文化的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探究,硕果累累;何教授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率先引进跨文化传播,由他翻译引进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被评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的丛书之一;何教授在做学问上具有自己的追求,出版了1500多万字的界内主要传播学派、经典译作,在我国传播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中国翻译学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被业内喻为“他的译作本身就是重要的作品”。江潭瑜希望深大的教师们继续秉承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校早日实现“高校之林,后来居上”的夙愿而共同努力。
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介绍会议缘起。他将会议定义为一次学术界的同仁聚会,并从三点解释了在为何道宽的《夙兴集》做序中谈到的“何道宽现象”一词:1.“矢志不移,甘坐冷板凳”;2.“立志高远,甘做摆渡船”;3.“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他相信“何道宽现象”会成深圳大学的一笔精神财富,激励更多的深大中青年学者奋进向上。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说,何教授的译作勾勒了中国三十年学术的轮廓,感染了80年代至今的几代学者,是中国文化学、传播学具有旗帜性的人物,他在许多重要的学科领域,均有突出的贡献,影响到了年轻的学者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思路,他为研究者传播学的教学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正宗传播学的道路,“为人低调,学问高远,学风高尚,师德优秀”是他对何教授的评价。
严功军代表四川外国语大学祝贺杰出校友何教授从教50周年,他将与何老师交往感受总结为,一对何老师从教50年来在教学管理上所取得的成果表示震撼;二作为读书晚辈,深刻感受到何老师作为一名杰出学者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为人治学之先的道理;三是体会到事业和学术获得成功贵在坚持、勤奋;四是扎实的基础和专业技能是获得学术成功的基础;五是深刻体会到人生在生活上要知足,在事业上要不知足。
胡洪侠说,在一个通信方式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人可以把一件事坚持做50年十分不易,而且50年来还有如此多的著作更是十分困难。他认为何老师当作一面“明镜”,来正学术的“衣冠”,而后在何老师著作的海洋中畅游一番,“洗净”身上的“功利”和“浮躁”。
司马兰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对何老师从教50周年表示祝贺。她说,何老师是位十分值得尊重的翻译家,他学术上才高八斗,对待翻译著作认真严谨、执着而勤奋,对待学术晚辈平易近人,为翻译出版领域树立了一个优秀的高标准。
李凤亮说,通过与何老师的接触,认为他有“三心”。第一是“潜心”,他是一位有心人,在学科意识方面是一个不断开拓的人,对传播等诸多领域都有保持着十分前沿的关注;第二是“素心”,何老师不慕名利、生活简朴;第三是“恒心”,正如很多教授讲的何老师“五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并即兴向何道宽和吕元礼送上了一幅对联,即“四时光影,半床书情”。他说,何教授是经受过80年代“饥饿淘汰”,和改革开放以来“诱惑淘汰”的知识分子,教授并没有利用学识成为慕名逐利之人,他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座谈上,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田启波教授、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吕元礼教授、原社科处处长吴俊忠教授等纷纷发言表示,何教授杰出成就和学术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成长。福特汉姆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系教授保罗·莱文森博士,威廉·帕特森大学传播系、媒介生态学协会创始副会长林文刚,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展江,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吴信训,我校老校长谢维信,深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刘英凯等发来贺电,祝贺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祝贺何道宽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50周。
何道宽对各位嘉宾的出席做了答谢,并解答了“自己为什么能坐得住?为什么能够高产?而且还是比较优质的高产?”他说,是家人的宽容与支持,使得他可以每天如意的工作10个小时;其次是置身深大这样拥有众多优秀专家学者的校园环境中,“如果不认真去作,如何能够与他们并肩而行”。他认为人生的追求,贵在对事业的奉献。
19日下午,举行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学术论坛,分为“传学东渐的反思—重点检视30多年来西方传播学知识系统译介至中国的学术建树与得失”和“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与本土研究—重点研讨中国社会发展给中国传播学研究提供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传播研究穿新的路径、理论品格和文化根性”两部分。
相关链接:
何道宽,1963年参加工作,迄今已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及翻译工作50周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从四川外国语学院调任深圳大学,成为英国语言文学、翻译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退休后专注于翻译工作,迄今在新闻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出版了1500多万字的译著、教材和论著。他的巨量和高质的学术翻译著作,对于中国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公认的贡献。
(宣传部)